中美最大的競爭,關系14億人的飯碗問題,國產糧食種子何時突圍?
作為新晉之秀和昔日霸主,中美之間一定不會沒有競爭,但說到兩國之間最大的競爭,估計很多人都想不到,答案是關系到14億人飯碗的糧食問題,作為土地資源豐厚的大國,中國還得從國外進口一部分糧食,才能保證百姓需求,這讓人不由得憂心,既然進口,就可能受制于人,國產糧食種子究竟何時才能夠實現突圍呢?
之所以即便是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也需要進口糧食,是因為糧食安全從來不是完全依托于絕對的自給自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生產的糧食再多,也不能一味的坐吃山空,在富足的時候做好糧食儲備,便能夠應對之后的很多突發情況,不至于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時慌了手腳,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土地資源的利用,從來不只是糧食種植,還需要給花草樹木,以及基礎建設留足空間,前者有助于實現保護環境的初衷,不缺糧食才有余力考慮退耕還林還草,后者則關系著國民幸福感的提升,這也同樣需要糧食安全的保障,畢竟民以食為天,吃飽肚子才有余力暢想怎么把日子過得更好,但這也不是說提高糧食的供給保障能力就沒有意義,相反,它依舊是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一環,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糧食種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本世紀初,中國種子市場中,產自國外的轉基因種子一直占據著很大的比重,截至2018年年底,國內所有種子公司的銷售受益,甚至僅僅和美國的一家種子公司不相上下,這不僅僅意味著國內資本會隨之大量流出,糧食生產還有可能從根本上陷入被動局面,更何況,產自他國的轉基因種子,究竟會在生長過程中發生怎樣的異變,所產出的糧食,烹制時是否會產生無益,甚至有害于人體的物質,都是百姓擔心的一大來源,國家售賣這類產品無疑要經過更多重檢驗,這無疑增加了海關,質檢部,市場部等多個部門工作的壓力。
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都能夠得出同一個結論,那就是把糧食種子的自主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勢在必行,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然環節,也是中國不會被卡脖子的關鍵,說到這里,有人要問了,那國內究竟可以朝哪些方向努力呢?主要方式共有一下幾點,首先,國家應該出臺利好政策,鼓勵倡導官方和民間的研究機構,盡快培育出品質優良種子,其次,中國種子公司也應該攜起手來,成為更加有組織,系統性的團體,給國產糧食種子更多的機會和期待,齊心協力,不要給進口種子可乘之機,只有加快研發優質糧食種子的腳步,中國才能扭轉劣勢,甚至有機會在國際種子市場中大放異彩,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又一個動力。
總的來說,讓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是進一步培育糧食種子的初衷,而讓祖國免于被卡脖子的窘境,讓人民不用為糧食發愁,則是科研工作者堅持的原因,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信念,而國人從不曾缺乏這些。
查看詳情
作為新晉之秀和昔日霸主,中美之間一定不會沒有競爭,但說到兩國之間最大的競爭,估計很多人都想不到,答案是關系到14億人飯碗的糧食問題,作為土地資源豐厚的大國,中國還得從國外進口一部分糧食,才能保證百姓需求,這讓人不由得憂心,既然進口,就可能受制于人,國產糧食種子究竟何時才能夠實現突圍呢?
之所以即便是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也需要進口糧食,是因為糧食安全從來不是完全依托于絕對的自給自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生產的糧食再多,也不能一味的坐吃山空,在富足的時候做好糧食儲備,便能夠應對之后的很多突發情況,不至于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時慌了手腳,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土地資源的利用,從來不只是糧食種植,還需要給花草樹木,以及基礎建設留足空間,前者有助于實現保護環境的初衷,不缺糧食才有余力考慮退耕還林還草,后者則關系著國民幸福感的提升,這也同樣需要糧食安全的保障,畢竟民以食為天,吃飽肚子才有余力暢想怎么把日子過得更好,但這也不是說提高糧食的供給保障能力就沒有意義,相反,它依舊是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一環,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糧食種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本世紀初,中國種子市場中,產自國外的轉基因種子一直占據著很大的比重,截至2018年年底,國內所有種子公司的銷售受益,甚至僅僅和美國的一家種子公司不相上下,這不僅僅意味著國內資本會隨之大量流出,糧食生產還有可能從根本上陷入被動局面,更何況,產自他國的轉基因種子,究竟會在生長過程中發生怎樣的異變,所產出的糧食,烹制時是否會產生無益,甚至有害于人體的物質,都是百姓擔心的一大來源,國家售賣這類產品無疑要經過更多重檢驗,這無疑增加了海關,質檢部,市場部等多個部門工作的壓力。
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都能夠得出同一個結論,那就是把糧食種子的自主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勢在必行,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然環節,也是中國不會被卡脖子的關鍵,說到這里,有人要問了,那國內究竟可以朝哪些方向努力呢?主要方式共有一下幾點,首先,國家應該出臺利好政策,鼓勵倡導官方和民間的研究機構,盡快培育出品質優良種子,其次,中國種子公司也應該攜起手來,成為更加有組織,系統性的團體,給國產糧食種子更多的機會和期待,齊心協力,不要給進口種子可乘之機,只有加快研發優質糧食種子的腳步,中國才能扭轉劣勢,甚至有機會在國際種子市場中大放異彩,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又一個動力。
總的來說,讓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是進一步培育糧食種子的初衷,而讓祖國免于被卡脖子的窘境,讓人民不用為糧食發愁,則是科研工作者堅持的原因,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信念,而國人從不曾缺乏這些。
農業種子被外國壟斷,中國一年要花32億!糧食保衛戰一觸即發
農業變局,種業首當其沖。
一粒種子在農業中的地位,相當于半導體產業的芯片,但二者,中國都被國外卡脖子。
菜市場常見的西蘭花,中國的種植面積世界第一,達到150萬畝。
但曾經,中國的西蘭花種子,進口比例超過95%,而來源主要是日本坂田種子公司。有專家算過,大約450克種子,要賣5500元,每年中國掏數十億元找日本買西蘭花種子。
如果你覺得西蘭花可有可無,那菠菜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視了。中國的菠菜產量占全球9成以上,但種子基本來自國外,社科院文件顯示,中國菠菜種子進口比例超過90%,主要來自日本、荷蘭等國家。
早些年在東北,一度被美國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搶占50%市場。種植戶感慨國外種子好,不但品相佳,還比國產的多采一茬;連玉米育種工作者都自嘲,搞什么育種,一個“先玉335”就夠了。
其實,這些都只是中國種業進口的冰山一角,國內的白花、胡蘿卜種子來自日本;蘿卜、春白菜來自韓國;西芹、包生菜、蘆筍是美國種;包菜、蕃茄、手指小黃瓜是荷蘭種;油麥菜、散心生菜為意大利種……
2018年的數據,中國農作物進口種子量為7.27萬噸,進口額約為32億元。
不難想象,芯片被卡脖子,只是手機、電腦、汽車等產品沒法使用,我們生活不如現在便利,可一旦種業被卡脖子,是14億人吃不飽肚子,飯碗端不穩。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一號文件兩大主題,一個是農業現代化,另一個就是種業安全,中國要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在浙江,國家組織的20家科研教學單位、推廣單位和種業企業,研究出了自主育種的西蘭花,目前新品種已經大面積推廣;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不僅匯聚了全國的優秀農業科技人員,還吸引全球種業巨頭入駐。這里也被稱為中國的“南繁硅谷”,最近70年,中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超過70%都經歷過“南繁”。
糧食安全的前提,就是種業安全。2021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3657億斤。算起來,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中國不缺糧食、蔬菜,唯獨缺種子,打贏種業翻身仗,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查看詳情
農業變局,種業首當其沖。
一粒種子在農業中的地位,相當于半導體產業的芯片,但二者,中國都被國外卡脖子。
菜市場常見的西蘭花,中國的種植面積世界第一,達到150萬畝。
但曾經,中國的西蘭花種子,進口比例超過95%,而來源主要是日本坂田種子公司。有專家算過,大約450克種子,要賣5500元,每年中國掏數十億元找日本買西蘭花種子。
如果你覺得西蘭花可有可無,那菠菜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視了。中國的菠菜產量占全球9成以上,但種子基本來自國外,社科院文件顯示,中國菠菜種子進口比例超過90%,主要來自日本、荷蘭等國家。
早些年在東北,一度被美國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搶占50%市場。種植戶感慨國外種子好,不但品相佳,還比國產的多采一茬;連玉米育種工作者都自嘲,搞什么育種,一個“先玉335”就夠了。
其實,這些都只是中國種業進口的冰山一角,國內的白花、胡蘿卜種子來自日本;蘿卜、春白菜來自韓國;西芹、包生菜、蘆筍是美國種;包菜、蕃茄、手指小黃瓜是荷蘭種;油麥菜、散心生菜為意大利種……
2018年的數據,中國農作物進口種子量為7.27萬噸,進口額約為32億元。
不難想象,芯片被卡脖子,只是手機、電腦、汽車等產品沒法使用,我們生活不如現在便利,可一旦種業被卡脖子,是14億人吃不飽肚子,飯碗端不穩。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一號文件兩大主題,一個是農業現代化,另一個就是種業安全,中國要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在浙江,國家組織的20家科研教學單位、推廣單位和種業企業,研究出了自主育種的西蘭花,目前新品種已經大面積推廣;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不僅匯聚了全國的優秀農業科技人員,還吸引全球種業巨頭入駐。這里也被稱為中國的“南繁硅谷”,最近70年,中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超過70%都經歷過“南繁”。
糧食安全的前提,就是種業安全。2021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3657億斤。算起來,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中國不缺糧食、蔬菜,唯獨缺種子,打贏種業翻身仗,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如何做強種子“芯片”確保糧食安全?種業專家鄭州論道
“近年來,國內玉米品種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品種生命周期變短,不少種子甚至還沒有‘見光’就已經死了?!?0月23日,在第四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分論壇-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高峰論壇現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建生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品種多的必然結果,目前中國農民不缺品種,而是缺高產穩產的好品種。
公開數據顯示,玉米已經成為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消費量繼續保持長期增長趨勢。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玉米種植面積增長的空間有限,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制約對玉米育種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產成本持續升高。
李建生表示,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在科企合作模式上進行創新,實現優質研究資源與優質市場資源的有效融合,通過品種研發在種子環節降低玉米生產成本,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據介紹,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專家,李建生歷任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為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兼玉米專委會主任,是國內玉米遺傳育種學科的主要帶頭人。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本次論壇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為主題,同時還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世衛、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葉志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中福、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豐收等行業大咖,論壇期間,他們分別作了《農業信息化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番茄基因研究,支撐種業發展》《植物雜交種和多倍體優勢的研究與利用》《我國典型農藥歸趨行為特征與減量使用控制》報告。
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表示,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的現狀和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深度闡述了有關問題和對策,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衛文星介紹,作為本次論壇承辦方,河南省農科院近年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始終聚焦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斷調整科研方向任務,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形成了一批優勢研究領域,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育種,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等領域研究水平處于全國前沿,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芝麻基因組學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查看詳情
“近年來,國內玉米品種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品種生命周期變短,不少種子甚至還沒有‘見光’就已經死了?!?0月23日,在第四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分論壇-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高峰論壇現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建生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品種多的必然結果,目前中國農民不缺品種,而是缺高產穩產的好品種。
公開數據顯示,玉米已經成為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消費量繼續保持長期增長趨勢。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玉米種植面積增長的空間有限,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制約對玉米育種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產成本持續升高。
李建生表示,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在科企合作模式上進行創新,實現優質研究資源與優質市場資源的有效融合,通過品種研發在種子環節降低玉米生產成本,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據介紹,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專家,李建生歷任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為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兼玉米專委會主任,是國內玉米遺傳育種學科的主要帶頭人。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本次論壇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為主題,同時還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世衛、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葉志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中福、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豐收等行業大咖,論壇期間,他們分別作了《農業信息化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番茄基因研究,支撐種業發展》《植物雜交種和多倍體優勢的研究與利用》《我國典型農藥歸趨行為特征與減量使用控制》報告。
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表示,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的現狀和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深度闡述了有關問題和對策,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衛文星介紹,作為本次論壇承辦方,河南省農科院近年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始終聚焦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斷調整科研方向任務,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形成了一批優勢研究領域,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育種,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等領域研究水平處于全國前沿,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芝麻基因組學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